长达97.75公里的“思(茅)——小(勐养)高速公路”是目前我国唯一一条穿过国家级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高速公路。 高速公路作为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在建设过程中有可能对生态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给大自然留下不可修复的伤痕,而“思小高速公路”不仅避免了对自然保护区的破坏,而且还成为一条与茫茫雨林随行、万顷碧浪相伴的生态高速公路。在这里一草一木都得到了保护,几乎一切都保持了原有风貌。当车停靠在公路附近专门设计的观景台上时,记者还有幸看到了密林深处悠闲觅食、嬉戏的动物。 为什么“思小高速公路”能够成为一条生态大通道?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它在建设过程中真正融入了科学发展观,融入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了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战略思想。 碰撞:黄金大道与植物王国的艰难取舍,显现出对发展与保护的谨慎选择 “思小公路”是一条黄金通道和扶贫通道。它是云南滇中、滇南地区的交通运输主动脉,担负着昆明、玉溪、思茅、西双版纳共11个县市的客货运输任务;对沿线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对推动我国西南边疆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与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往来有重要作用。原有“思茅——小勐养公路”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为四级公路标准,已不适应形势需要,改造已刻不容缓。 建设“思小高速公路”必须经过我国唯一的国家级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片绝无仅有的热带雨林也要得到有效保护。 决择:5年的论证与C线方案的最终确定,体现了对协调发展、同步推进的准确把握 “思小公路”从1995年便开始进行线路可行性研究,1997年2月编制完成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提出了3种不同的线路方案:正线、D线、C线。因正线在距离、地形、工程量、所需资金等各方面都具有很大优势,被初步确定为“思小公路”的建设方案。 1997年11月,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所(现省环科院前身)对正线方案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发现,正线方案将穿过西双版纳保护区勐养片东片中部,对自然保护区结构完整性及保护功能、热带山地雨林及珍稀濒危植物、亚洲象通道都将产生重大不良影响,因此提出了改线的建议。 云南省环境科学院生态室主任夏峰是当时参加“思小公路”环境影响评价的专家,他告诉记者,西双版纳保护区勐养片是我国亚洲象的主要生活区域。上世纪50年代,我国修建的老国道213线穿过勐养片后,自然保护区被分成两片,保护区的生态完整性就已受到破坏。如选择正线或D线,保护区又将遭受一次分割,两片分成三片,亚洲象等野生动物的活动区域将进一步受到影响。 云南省环保局组织环保专家对通过自然保护区路段局部替代方案进行环境比选后发现,选择靠近原国道213线的C方案建设,可避免对自然保护区造成新的分割、对原始热带雨林造成直接破坏,同时也可减少对亚洲象等野生动物的阻隔。 围绕究竟应该选择哪条线,引发了来自不同方面的不同看法和意见,甚至出现了相持不下的激烈争执。有人认为,修好公路改善交通是第一位的任务,其他问题都应该让步;选择C方案,势必会延长工期,增加工程量,增加巨额投资,增加施工难度;修路架桥哪有不开山炸石的,任何一种方案都难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不必大惊小怪。 夏峰说:“当我们将多次会议争论的情况向时任云南省环保局长(现任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吴晓青汇报后,他‘宁当恶人,不当罪人’的坚定态度给了我们信心和勇气。” “思小公路”的选线问题,引起了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了尽可能减少公路修建对保护区的破坏,2000年5月,由众多部门领导和专家组成的“思小公路”调研组通过实地踏勘,对公路设计部门提出的3个方案进行了详细研究后,就“思小公路”的选线问题最终达成共识,并向云南省政府提交了《新建思茅——小勐养高速公路(穿越小勐养片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段)线路走向与环境保护现场调研报告》。 这份报告指出:C方案虽经过自然保护区(实验区),但多为次生林和经济林,对原生植被影响小,避开了敏感的保护对象——热带山地雨林,避免了对自然保护区造成新的分割,且施工条件可充分利用老路作为施工所需的临时物料堆放、加工和工程机械停放场地和进场便道。因此建议省政府批准同意采用C方案的线路走向。最后云南省政府同意调研组意见,做出了不惜大幅追加投资,选择对环境影响较小的C线方案为“思小公路”建设方案的重大决策。 采用C线方案,工程投资从1998年交通部批复的30亿元增加到2002年批复的39.5亿元,桥梁从54座增加到352座,隧道由两座增加到30座,桥隧总长占全线总长的26.4%。在野象谷路段,桥隧里程占到公路里程的70%以上,而这种桥隧比例在世界公路建设史上也不多见。 倾听:一条银带与茂盛雨林的完美融合,奏响了一首人与自然的和谐曲 作为一条生态大道、景观大道、绿色通道,“思小公路”从立项、选线、建设,每一步、每一个细节都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 公路施工前期,西双版纳州环保督办科对辖区内施工的13个合同段的进场临时便道进行勘察划定,在划定近70条临时便道的工作中,做到了避开林木区域,选择荒地或拓宽原有人行窄道作为临时施工通道,没有乱砍树木或填埋沟河渠道的现象,既保住了原始水源,又保证了施工队伍和材料、机械顺利进场。 对于公路沿线植被,公路指挥部按照国家环保总局批准的“环评报告”要求,采用简单的、断面小的施工方案,尽量保留天然的一草一木,减少林木破坏,严格控制桥梁下部及路基边线附近树木的采伐,对桥下高大的林木采取截枝断顶的方法尽量予以保留;对公路沿线珍稀植物挂牌保护,不能动一枝一叶,对线路中桥墩位置的珍稀植物实行迁移保护。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野象谷北互通区有一棵270多年的古树,就在新建高速路的中央,如迁移很难成活,建设方多花30多万元延长引道绕开了古树。 因为公路要穿过著名的野象谷,为了在建设中最大限度地减少对野生动物的干扰,参与建设的3万多人默默进驻、悄悄动工。每当野象出现时,项目部就及时通知附近的作业点暂停施工,组织专人防护,疏散围观群众。由于人们持一种友善的态度,野象与施工人员渐渐变得亲近起来。 记者听到一个施工人员与亚洲象和睦相处的故事:在进入野象谷隧道前要经过很长一段高桥,桥下是野象固定的“象路”。2003年11月的一天,一野象群走到大桥附近项目部炸药仓库旁待了一夜,第二天依然没有离去。仓库保管员唐加军发现,原来是一头母象将这里当成了“产房”,象群就地把这头母象围了起来,直到两夜一天后小象出世,母子恢复体力后象群才离开“产房”,悠然自在地走入了密林深处的家园。此时,施工人员正在大桥附近正常施工。 启示:环境优化经济,不仅仅是促进经济的增长,而且可以校正经济发展的方向,避免和修复发展给自然带来的创伤 记者在采访云南省交通厅长杨光成时,他告诉记者,“思小公路”的成功经验说明,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是可以实现“双赢”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公路建设不能再局限于单纯的基础建设,公路也不能只是一个简单的建筑物。环保、安全、舒适、经济已成为未来高速公路发展的标准,其中“环保”摆在第一位。 云南省环保局长王建华感慨地说:“‘思小公路’的实践表明,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伟大进程中,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时期、新阶段,发展与保护并重,发展与保护同步,并非一句空话,并非难于融合。‘思小公路’的延伸不仅仅在崇山峻岭之间,更重要的是要延伸到我们实现科学发展、文明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践中,并唤起全社会珍爱自然,保护生态,无愧子孙后代的良知和责任。” 爱我家园网……- R~G~{B!h6sQ)xCwx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