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节约和环保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面临的严峻课题。解决好这一课题,必须坚持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切入点,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淘汰严重消耗能源资源和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能力,是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政府责任和市场机制双到位,是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键所在。同时,还应从加强制度建设、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等方面入手,营造有利的制度条件和社会氛围,使全社会都积极投身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爱我家园网¥- gSB+9)$]K3od G@O
“坚持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切入点,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主要任务之一。这不仅是2007年全国经济工作的一个重点,而且是落实“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举措,对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爱我家园网@- 5r(NT: chT84{t}H 节约和环保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面临的严峻课题 爱我家园网¥- v~Xe[cNP@5ZXns:W 从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看,工业化从粗放型增长方式起步是一个共同现象。也就是说,在工业化初期,总是倾向于大量使用廉价资源,最大限度地扩大生产规模,尽快进行资本积累。高投入、高消耗、追求高增长率和大规模生产,是这一阶段工业增长的显著特点。而在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初期,除了上述特点,往往还表现出从产业的低端环节进入、因循发达国家的工业技术路线、以直接模仿方式形成生产能力以及对资源的高度依赖等特点。我国工业化进程具有一般发展中国家的某些共性,同时具有因特殊国情导致资源和环境问题更为突出的个性。 爱我家园网*- *][r1RE3jH{+*iZk 我国是一个巨大的经济体,但人均占有的自然资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社会消费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对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重化工业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所以工业高速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与自然资源人均占有率较低之间出现了突出的矛盾。 爱我家园网%- ihE}s&$f~EONR*RR 为了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需要提高资源价格和环境保护标准。但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这往往意味着企业生产成本和居民生活费用的增加,进而对企业的竞争力和居民的生活水平产生不利影响。过快提高标准,会在一段时间内削弱一些企业和地区的竞争力。而且,提高环保标准和资源价格,虽然有助于促进居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但也会受到居民经济承受能力的限制。因此,在我国目前的企业竞争力状况和居民收入水平条件下,更高水平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标准如何制定,在现实中往往因涉及多方面复杂的利益关系而陷入难以抉择的境地。 爱我家园网*- Jk6s[Djh[+0L|Haa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产业竞争力的来源主要是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地区间的竞争,也主要依赖于区位和资源的比较优势。所以,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劳动力、土地和自然资源的大量投入是我国产业发展特别是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之一。许多企业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能不把利用资源禀赋上的比较优势作为实现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这个角度看,近30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表现出高投入、高消耗、低工资、低劳动条件的特点,是有客观原因的。特别是在劳动力大量富余、企业技术水平基本相同的条件下,就表现为企业间的“血拼”式竞争和地区间的“优惠政策”竞赛。目前,许多地区仍然停留在主要依靠资源低价格和差别性优惠政策来支撑产业竞争力和地区吸引力的发展思路上。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现阶段确实存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同资源长期合理利用的现实矛盾;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还不能通过技术创新来解决资源禀赋特征与工业化的技术路线之间的矛盾。 爱我家园网¥- *i]n@b7j)Fv+CAYD
以上分析表明,节约和环保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面临的严峻课题。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必须进一步统一认识,坚持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切入点,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爱我家园网……- pyKH+4Q bJp+&g^D 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是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 爱我家园网$- $|o0fp2(I@RbAjbN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继续把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作为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造成高耗能、高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技术设备落后,重工业比重偏高,服务业比重偏低。应在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中挖掘潜力,加快利用先进技术改造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决淘汰严重消耗能源资源和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广泛应用先进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同时,加快发展服务业,全面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使产业结构更加适应我国的资源环境和人口状况。 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来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进一步提高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但在实施过程中也会遇到不少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会面临生产要素集中化趋势同区域协调发展之间的现实矛盾。市场竞争机制客观上要求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优势地区集中,而且从效率提高和资源节约的角度看,以较少的国土面积实现产业集聚,可以大大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特别是资源密集型产业,如石油化工、煤炭开采、火力发电、钢铁、有色金属、水泥、玻璃等,其生产能力向少数大型企业集中,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保护环境。但生产要素集中化趋势,将进一步扩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而且在现行财政税收体制下,各地区不发展工业就没有收入,放弃工业投资项目就等于减缓地区发展速度。在许多情况下,产业布局不得不在生产要素有效配置和有利于地区协调发展二者之间进行权衡。尤其是由于工业投资决策主体的地位不同,面对这一矛盾时必然会有不同的利益倾向和决策偏好,局部利益往往成为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阻碍。因此,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必须统一认识、坚决落实、科学处置。 另一个重要问题是,落实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势必要提高产业进入门槛,特别是要在重点行业实施强制性资源、能源、环境消耗标准,建立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的强制淘汰制度。而在实施这一政策时,也必须充分考虑到对产业竞争格局所产生的影响。如果提高产业进入门槛导致形成垄断经营的格局,就有可能不利于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秩序,损害相关利益主体特别是广大消费者的利益。所以,当采用提高产业进入门槛的方式达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目标时,必须同时考虑激励竞争和促进有效竞争的制度安排,防止垄断特别是主要依靠行政壁垒所维持的垄断性产业结构的强化和固化。应大力扶持中小企业,给中小企业的成长留下更大空间,以增加市场竞争者的数量,形成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工的产业格局。从长远看,公平竞争是鼓励优秀、淘汰落后的最有效机制。 政府责任和市场机制双到位是实现节约和环保的关键所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把强化政府责任作为实现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目标的关键环节。把完善市场调节机制作为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基本手段。”这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正确思路。政府责任之所以是“关键环节”,是因为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价格调节局限性和很强的外部经济性;市场机制之所以是“基本手段”,是因为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归根到底要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而且只有形成合理的利益机制,才能使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持久的内在动力。 从经济学意义上说,能源资源的短缺现象,本质上产生于价格机制在调节资源供求上的局限性。由于这类资源是必须保证普遍供应的、非无限供应的基础性资源,社会的价格敏感性很高,具有明显的价格浮动(通常是价格上涨)容忍限度。超越这一限度,社会将难以承受。所以,解决资源问题的难点在于,社会对资源价格(向上)浮动的承受力有限,过高的资源价格可能导致居民生活困难和工业成本普遍上升以及经济效益严重受损,甚至导致社会经济生活紊乱。显然,平衡这类资源的供求特别是实现能源资源的节约使用,政府责任至关重要。 环境破坏的经济学实质在于:使用环境资源的成本往往是高度外部化的,即滥用环境资源的经济个体自己并不付费,这种外部性导致环境的过度破坏。这实际上是环境破坏者“盗窃”了社会的公共环境资源,而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或者是存在制度或政策漏洞,使经济个体免费或者低价利用环境资源而导致环境破坏。显然,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政府责任更是至关重要。 正因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具有明显的外部性,所以在多数情况下,生态环境保护者和建设者与生态环境受益者并不一致。由此而来,解决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贡献者与受益者之间的利益协调问题,是形成持久的环境保护动力机制的关键之一。为了促进生态保护与建设,遏制生态破坏行为,尽快改变低成本使用环境并将环境成本转嫁给社会的做法,需要加快形成资源开发和环境生态补偿机制。这当然也必须强化政府责任。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一方面政府责任重大,另一方面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基本手段是完善市场调节机制,而且政府责任的落实也要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为前提。只有真实、全面地反映资源使用成本和环境治理成本,完善土地、能源、水资源等重要资源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制定促进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税收政策和产权制度等,才能确保节约和环保目标的实现。 营造有利于节约和环保的制度条件与社会氛围 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不仅要依靠经济手段、行政手段,还要依靠法律、舆论、道德、文化等手段,使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整个国家的发展方向和全体人民的行为取向,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当前,个人、企业、地方政府等各方面都有十分强烈的加快发展的积极性。这种积极性不仅产生于内在动机,而且形成于相互竞争。也正因为这样,我国经济的发展势头才会如此强劲而且持续不衰。对此,我们首先应予以肯定的评价。但同时,也应对充分迸发出来的积极性可能引发的一些过度行为,比如过高投资、争上项目、重复建设、房地产热、地区间过度竞争等现象给予高度关注,坚持进行宏观调控,保证国民经济不脱离健康发展的轨道。在实施宏观调控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过度”现象大多不是产生于不正当的动机,而是源于现行制度和政策中的非科学性因素,特别是相关法治和监督机制还不健全。所以,对于宏观经济中不合理现象的治理,应着重从制度改革入手,使完善的法治和监督制度成为规范经济行为、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的可靠保障。同时,应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大力倡导绿色消费等现代消费方式和节俭、文明、适度、合理的消费理念,营造有利于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使全社会都积极投身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