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十六届五中全会特别报道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经济走过了不平凡的征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改革开放20多年实践经验基础上,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功地驾驶中国经济的巨轮平稳较快前行。 爱我家园网@- 28gCBzf)DMe_CCc1 科学发展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决策 爱我家园网¥- e ]~[+hDep9+ yRj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三年,我国经济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实现了国际上少有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年均GDP增长均在9%以上;“农业增效、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成为经济发展中最大的亮点之一;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城乡面貌发生巨变。2004年,我国人均GDP突破1万元,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爱我家园网$- ]q@|&|#D"SQJ1BPK 中国经济发展为世界所瞩目。联合国贸发会议刚刚公布的2005年世界投资报告表明,中国继续位居发展中国家吸引外国直接投资首位,并已经成为跨国公司研发投资的“热土”。 爱我家园网……- x+%7DnSk%M )vQve 这一切充分说明,党中央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顺应了时代发展和社会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并不意味着发展经济已退居次要位置,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我们所取得的经验证明 经济发展虽然不是发展的全部内涵,却是发展的核心内涵。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正是深刻总结了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站在历史和时代的新高度,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我国必须发展和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所做出的回答。科学发展观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我国当前诸多矛盾和问题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爱我家园网……- mR)6esW]57X[OvD}
许多有识之士都一致认为: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基础,我们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没有过去20多年的高速增长,就没有今天的大好局面。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增进全体人民的福利。经济不发展天下不会太平,社会不和谐也不可能长治久安。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财富的增长,始终是发展最核心、最基本的内容,没有物质的快速增长,其他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社会目标就很难实现。 爱我家园网¥- p*CSY5Pa25da$_dJ 远离警戒线:宏观调控顺利实施 爱我家园网¥- au@p]1uMDrgjjI"L
从2002年年底开始,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上升期,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较强。进入2003年,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一些苗头性、局部性问题,固定资产投资骤然加速,新开工项目大量增加,特别是钢铁、电解铝、水泥等一些高耗能行业的过度投资,使已经绷得很紧的煤电油运供求形势更加紧张,并引发了部分商品价格上涨过快,同时,投资增长过快与贷款高增互成因果,为经济发展埋下隐忧。 爱我家园网*- HqwgefiT&%cIMV4h 为避免经济运行出现大起大落,从2004年4月开始,党中央、国务院按照“果断有力、适时适度、区别对待、注重实效”的原则,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注重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进行主动调控,同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货币政策由前几年的“稳健”逐步转向“适度从紧”。财政政策由“积极”逐步转向“稳健”。在信贷手段的运用上,重点从源头上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合理控制货币信贷规模,加强和改善信贷管理;在投资手段的运用上,重点加强产业政策引导,严格市场准入;在价格杠杆的运用上,重点突出价格信号的引导和调节作用;在法律手段的运用上,坚持依法行政,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 爱我家园网@- LlP32lp!0ZTFpAH% 2004年10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这是中国从1995年7月以来第一次上调贷款利率,也是自1993年11月以来第一次上调存款利率。这一举措表明,中国政府决心进一步通过货币政策这样的市场手段加大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 2005年7月21日,央行宣布,即日起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市场化宏观调控的汇率制度基础开始建立。 在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工作过多年,亲身经历宏观调控并曾参与部分政策制定的杨启先认为,2003年以来的宏观调控在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比以往更加成熟,更加注重运用市场和法律的手段。到现在为止,可以说此轮宏观调控时间是及时的,措施是正确的,力度也比较合适。 尤其令人欣喜的是,中央一号文件等一系列扶持农业的政策措施引领9亿农民夺取丰收,200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4695亿公斤,超过了4550亿公斤的预期目标,同比增长9%,扭转了粮食生产连续5年下降的局面。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增产最多的一年。 今年上半年,全国农民收入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1586元,实际增长12.5%,比去年同期加快1.6个百分点,并高于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增幅3个百分点。 根据权威部门的安排,我国将抓住宏观调控取得积极成效、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的有利时机,加大改革力度,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进展,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和制度保障。 绿色GDP: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记者不久前在江西省采访时发现,这里的崇山峻岭间不时可以看到醒目的大标语:“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这反映出目前中国各级政府走出单纯追求GDP增长误区的良好趋势。 一项研究表明:中国经济成长的GDP中,至少有18%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获得的。“环境问题已经不是未来的问题,而是我们这一代人能否安然度过的问题。”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说。 从2005年初开始,国家环保总局已经在部分省市开始了“绿色GDP”试点工作,并向中组部提出建议更强调官员的环境政绩。为此,中组部今年在四川、浙江、内蒙古进行新的综合性政绩考核试点时纳入了环保指标。 有关专家指出,实现绿色GDP就是将环境成本从经济增长的数值中扣除。绿色GDP核算主要包括资源核算和环境核算两部分,资源核算包括森林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环境核算主要是环境污染损失和生态破坏损失。从长远来看,绿色GDP可以纳入到地方官员的考核体系中去,目前虽然还在技术攻关阶段,但已是大势所趋。 除了中组部试点的3个省份外,一些省市也在进行自己的探索。黑龙江省委最近出台的市地级党政领导班子主要责任指标考核暂行办法,首次将环境保护的指标列入其中;重庆市把环保指标的考核对象从各区县党政一把手扩大到市政府有关部门的一把手;河北、广东、天津、吉林、江苏等也在全省 市 范围内,将环保指标列入了党政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范围。 来自北京市环保局的消息称,北京市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和环境污染经济损失调查(简称“绿色GDP”)试点工作方案已经制定完成,并上报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统计局备案。试点工作将分技术准备、调查研究、全面核算、核算总结、建立核算框架等五个阶段。北京市目前已经进入调查研究阶段,预计年底前完成调查工作,有望在2006年8月初步建立北京市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框架。据了解,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加紧制定“十一五”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规划。除绿色GDP考核体系外,一些发达省市率先开始修改只考虑单纯经济增长的现代化指标,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有关省市联手制订区域环境保护规划,深圳则重新制定了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表。 节约型社会:描绘可持续发展蓝图 2005年,节约之风吹遍神州,从中央领导在盛夏将空调温度调高到摄氏26度的率先垂范中,从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语重心长的讲话中,从各级政府倡导节约的政策措施中,从普通老百姓点点滴滴的行动中,都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节约型社会的理念正在深入人心。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我国对能源和其他资源的需求大量增加。目前,中国GDP约占世界GDP的4%,而一些主要资源消费量所占的比重却远远高于这个比例。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日前在参加“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建设节约型社会国际研讨会”时说,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就提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中国资源储量的“本”并不强,如果不在“节用”上下功夫,不顾自然条件、不计代价、不问未来,竭泽而渔、竭矿而采,不仅会很快耗尽国内资源,也会加大全球资源供给的压力。地球只有一个,要统筹兼顾当代和子孙后代发展的需要,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增长方式,降低资源消耗,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这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中国政府已经提出了2004年至2006年资源节约工作的目标,即万元GDP能耗下降5%,万元GDP用水量下降10%,水的重复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显著提高,耕地减少趋势得到遏制等。在此基础上,国家有关部门还将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并进一步研究提出今后5年乃至于更长时间节约资源的总体目标,并在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以及土地规划中具体落实。 国务院常务会议日前已讨论通过了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的《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和《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政府有关部门将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从体制、政策、技术、管理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下大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相对落后状态。因此,我们必须加快发展。科学发展观既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又符合当代中国国情;既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对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对全球、对人类的负责态度。我们相信,在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旗帜下,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将对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