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环保问题,相关的法规一直在延续着。而对于太湖的环保问题,上至中央、江苏省,下至无锡、太湖之畔,从环保专家、学者到附近居民百姓,无时无刻不在关注。但是面对各种污染现象如何有效防治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日前,太湖之畔一个乡镇一级的治污条文的推出,从环保角度来看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如何有效落实则是需要时间验证的。 小镇上来了首席科学家 大浦镇围绕环境污染制定了我国第一个乡镇一级的行政条文,在当地并没有引起太大的轰动。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副所长、国家863重大科研课题首席科学家杨林章研究员的到来,也没有给小镇带来更多的惊喜,因为他曾经多次来到这里参观检查,也因为国家863重大科研课题“河网区面源污染控制成套技术”课题组研究基地就在大浦,“科学家太多了,我们都分不清他们都是什么级别的,只知道国家派他们是来治理太湖污染的。”参加会议的一位大浦镇居民代表说。 倒是科学家们对这个行政条文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这是一个突破性的开始,又是一个富有意义的转折点。”“我们现在就是要在规范管理上激发当地政府的积极性,在环保意识上从娃娃抓起,在生态行为上从妇女抓起。”7月16日上午,杨林章研究员专程从北京飞来,参加了无锡宜兴市大浦镇隆重召开的国家863重大科研课题“面源污染控制科学普及暨政策推广报告会”,并对这一事件做出了如上评价。 同时,启动仪式也受到无锡市的关注。无锡市环保局副局长顾岗专程前来参加会议,在讲话中评价说,目前环保的主要困难是工业化时代的生产方式、消费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传统社会构成的生存观念的极不和谐的社会生活状态,而此次课题是科学研究机构协助政府构建的政策法规和管理体系,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弥补了国家在控制面源污染方面的空白。 关于什么是面源污染,TK-2专题组副组长、南京大学环境学院陆根法教授解释道,环境污染分为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点源污染指有固定排放点的污染源,如企业,面源污染则没有固定污染排放点,如没有排污管网的生活污水的排放。随着国家对点源污染的治理整顿,目前生活污染越来越严重,因为点源污染涉及我们的城市的内部环境,而面源污染则涉及城市的外部环境,大浦镇作为太湖治污的一个示范点,将为国家进行环保方面的探索与推广提供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位了解详情的工作人员说,这个科研项目是由太湖湖泊治理有限公司承担,它是我国第一个由业主公司负责的科技项目,这是与国家863其它研究课题不同之处。开创性的业主负责制让科学研究的推广对象也与众不同,以妇女与儿童作为主要的切入点。大浦中心小学的学生在倡议书中说,“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给我们讲着他们小时候的故事,他们的故事里有家门口潺潺流淌的小河,有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欢乐游荡的小鱼,还有自由穿梭在村子中的小船和船头站着的捕鱼的儿童。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怀念过去的大浦,而我们发自心底地向往故事里的‘水乡’”。这也许是当地人对863最大的渴望。 大浦镇两份相像的红头文件 然而,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见到大浦镇两份相像的红头文件,同样套红的“大浦镇人民政府文件”版头下面都是“浦政[2005]16号”,签订日期又都是“六月二十日”,唯一的不同是文种的改变,第一个是“大浦镇面源污染控制管理意见”,第二个是“关于加强面源污染控制管理工作的通知”,而大会发布的是后者。 “对这个文件我并不乐观,我认为关键在执行,否则就是一纸空文。镇政府文件一改,本来是强制性的,包括奖惩措施什么都有,现在一改基本上成了一个广而告之的倡议了,力度当然减弱不少。”日本留学回来的施卫明研究员如是评价二者的区别。 据知情人介绍,听说江南时报记者要来采访,会务组临时把所有文件收回,重新印制统一发放。 对此,记者专访了该镇的周镇长,向他询问更改文件的原因。他表示:“我们对科研机构很需要,也很欢迎。当地的面源污染确实很严重!”他顿了顿,然后略带激动地说,“怕人笑话呀,刚开始我们确实想从政策上加大管理的力度,发文后突然想到我们并没有这个权力,就重新制定了。”该镇的镇委书记告诉记者不要在文件上面做文章,“我们只是从政府的角度配合科研机关做好地方工作,文件的事情就不要宣传了,只宣传我们如何支持的就行了。” 该镇的周镇长补充说,2005年12月,国家863课题面源污染部分将要完成,“我们曾向课题组做出了公开承诺‘三不撤’:管理人员不撤、运转机制不撤和组织班子不撤,出台这个文件就是从政策上把支持固定下来。” 陆根法教授说,举行这个政策推广会,是因为最终的科研成果将要由这个仪式上启动的配套管理体系来完成,为将来课题组离开这里的时候“人走茶不凉”,能够使现在建立起来的“镇—村—户—民”四级法制体系、管理机制顺利执行下去。“现在我们的工作就是把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转化为地方政府、普通百姓的积极性。” 对于该镇发布首个乡镇一级环保行政条文这个“吃螃蟹”之举,一位科研人员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他们终于出台这个文件了!尽管后来又改了。” “18万元生态厕所”的命运 车到大浦,记者采访的第一个地方就是大浦镇中心小学的一个“18万元生态厕所”。在教学楼一楼楼梯的拐弯处,一个狭窄的空间里,记者见到了这个满是“灰尘”的“豪华厕所”,旁边的墙上挂着一个翻开的小学练习本,上面写着: 6月13日,王漂等15人来这里如厕,其中小便者12人,大便者3人。记录人:张倩 6月14日,张倩等13人来这里如厕,其中小便者12人,大便者1人。记录人:沈弢 随行的人员说由于是假期,没什么人来,所以尘土较多。这个厕所主要是借以提高小学生的生态意识,同时也是科研课题的一个小小实验,让太湖的小居民亲自来参与试验研究。但是目前却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最主要就是如厕人数少,并且“学校的总务处长这几天天来催缴电费,工程‘落户’这里后,电费都由我们出。” 当记者问到半年后课题组离开大浦,这个公厕谁来管理?电费由谁来出? 已过花甲之年的陆根法教授介绍说,运转经费谁来出这个问题课题组也很尴尬。“现在不可能收费的,如果收费的话费用每人每次至少五毛钱,即使在南京也不会有太多的人来这个公厕如厕,因此消费者这边肯定是不行的;我们课题组一旦撤走,科研经费紧缺,也无力继续资助;地方政府肯定也不会接手的,他们不可能具体到管理这个厕所。” “现在一天十几度电,学校总务处主任天天哼着要电费,刚开始时拍手欢迎,巴不得你来,一旦来之后,又出现了新问题。目前我们正在尝试走市场化、产业化道路,以效益来养厕所。”“当然,生活观念还是最主要的,这个之所以选择学校,就是因为国民素质普遍不高,要靠教育来引导,靠管理来规范,从娃娃抓起,提高环保意识,规范生活行为。” 镇中心小学负责德育的徐老师说,目前厕所主要让女老师和高年级的女学生使用,因为学校地方有限,只有一个便位,所以尽管环保,但是太有限了。不过作为新生事物,反响还是有的。学校组织了“环保小组”,招了六名学生专门进行统计如厕人数、宣传相关规定和打扫生态厕所卫生。“不过反过来说,我认为厕所造价太高,没有推广的价值。” 众说纷纭863 神秘的863走进了大浦镇,表面看来主要是一大批科研人员、教授、大学生来大浦,所以当地人把所有这些人都叫863。从小就在太湖边长大的小郭扯着大嗓门说,我感觉他们并没有带来多大的变化。太湖的蓝藻并没有减少多少,一到每年的五六月份,东南风起,蓝藻爆发,打开水龙头就能闻到那股臭味。基地门口的小车司机朱师傅经常为研究人员跑车,他说国家出钱让863来进行科学研究,就是要让他们治理太湖污染,远看太湖,很是壮观;近看太湖,让人害怕。“我认为他们并没抓住问题的关键,生活上的污染毕竟没法与工厂的污染相提并论。”“而我们当地的一些干部也很自私,经常把863像啃‘唐僧肉’一样谁都想来一口。” 课题研究员朱蒲平认为事情根本不像当地人想象的那么简单,“科学研究本来就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见效果的,而这些人就是追求急功近利,要求立竿见影,有些人甚至把‘基地有钱’当作口头禅挂在嘴边。” 科研人员施卫明教授说,课题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感觉难度还是很大的。毕竟与农民打交道有些观念上的障碍,并且技术的适应性、农民的接受程度都是一些棘手的问题。比如生态厕所就是一个例子,虽然技术过硬,但不一定符合我们的国情,不一定有推广意义。再比方说,在这里,能用十年的时间改变他们到处倒垃圾的习惯就已经不错了。“环保太难了,有些居民太急功近利了,一方面要求你今天研究明天太湖的水就要变清,另一方面处处都向你要钱,有些甚至设计好圈套让你往里面跳,可一旦你施工到一半就以停工作威胁来让你给赔偿,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要么协商少给钱或者不给钱,要么只好换地方。” 还有,对于科学家们来说,“他们都太忙了,忙得没有时间和这些居民们打交道,沟通太少。” “我这个人比较悲观,对什么事情都不抱乐观态度。科学研究要和科学普及经常互动,才能带动科学研究的发展,并为这种发展提供一个很好的环境。” 谈到文件发布以后的管理,陆根法教授说,目前理论与技术问题都已经解决,关键是向实际转化。换句话说就是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研究与示范相结合,技术与政策相结合。 今年六十一岁的陆根法教授说自己也有一个梦想,“我希望在我七十岁的时候,能够看到一个蓝天碧水的太湖。” 《江南时报》 (2005年07月19日 第二十二版) 爱我家园网@- 8gE2NpnYk%UJ 2Y|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