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 轻松快乐从此开始!

爱我家园--环保网

当前位置: 主页>环保新闻>

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生态省建设的意见》解读...

时间:2005-07-12 16:00来源: 作者: 点击:等待统计信息……
摘要:经济社会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道分水岭 加快生态省建设的一曲新华章 编者按 : 山东省省委书记张高丽多次指出,建设生态省是改善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的有效途径,是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具体体现,是构建和谐山东”八大建设”的重要内……

  经济社会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道分水岭 加快生态省建设的一曲新华章 爱我家园网……- O&sX!EdwY$aB&lBk

编者按:

  山东省省委书记张高丽多次指出,建设生态省是改善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的有效途径,是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具体体现,是构建和谐山东”八大建设”的重要内容,要举全省之力,加快建设生态省。山东省省长韩寓群更是大声疾呼,山东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否则生态环境将无法承载,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新山东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尽早实现山东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环境优美、社会安定、和谐文明的生态蓝图,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于日前出台了《关于加快生态省建设的意见》,对生态省建设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及建设重点和工作要点做了详细的规定和说明,明确提出要把生态环境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意见”在人们的思想观念、经济发展方式、工作方法的转变方面起了发聋振聩的作用,是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也是山东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道分水岭,更是山东加快生态省建设的一曲新华章。”意见”的出台,对山东生态省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今后一个时期山东的生态省建设指明了方向。

  指导思想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山东省委”一二三四五六”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树立生态与经济、社会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维护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实现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共赢”。

  总体目标 ■用20年时间,基本建成生态省

  认真贯彻执行《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围绕形成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的生态经济体系、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体 系、支撑可持续发展的安全体系和体现现代文明的生态文化体系,经过20年左右的努力,把山东基本建成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环境优美、社会安定、和谐文明的生态省。

  工作思路 ■利用3年时间,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显著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为全面实现生态省建设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本着着眼3年、突出今年、城乡统筹、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思路,争取利用3年的时间,在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循环型经济体系和节约型社会形成雏形,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城乡面貌明显改观,为全面实现生态省建设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到2007年全省万元GDP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化学需氧量小于5.5千克,二氧化硫小于9.05千克;万元GDP主要资源消耗:能耗小于1.12吨标准煤,水耗小于180立方米;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5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5%;森林覆盖率达到26%,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城市周边和高速公路、铁路两侧可视范围内70%以上的被毁山体得到治理。

  重点内容 ■发展循环经济;环境综合整治;流域和区域污染防治;国土绿化;水资源优化配置;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

  1.以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坚持资源的减量利用、循环使用和合理开发,实施以节能、节水、节地、节约矿产资源和原材料为重点的资源节约战略,搞好结构调整,推行清洁生产,彻底摒弃粗放经济发展模式,加快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全面系统推进以”点、线、面”为特色,企业、行业、社会3个层面上的循环经济综合试点。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标准化农业,搞好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膜等农业残留物综合利用,实现农业生产良性循环。

  2.以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着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努力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营造最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城市环境。突出抓好城市新区建设;继续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下大力抓好旧城区、城中村的整治改造;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搞好城市水系整治,形成一批融生态、景观和休闲为一体的亲水??园。整合城乡生态资源,抓好镇村规划编制实施,启动镇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工程,重点治理脏乱差,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3.以流域和区域污染防治为重点,全面提升环境质量。围绕实施”两湖一河”碧水行动计划、南水北调工程和饮用水源地建设,加强污染治理和防控措施落实,流域内规模化养殖污染治理要在3年内基本完成,确保实现”两湖一河”污染治理目标,确保南水北调水质达标。继续加大对省辖淮河、海河和渤海地区等重点流域、区域的水污染防治力度。控制农业面源污染,落实”两减三保”规划,科学施用化肥,严格控制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加快建设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确保食品安全。突出抓好城市污水处理厂配套设施、中水回用设施及水质在线监测设施建设,加大监管力度,确保其正常运营,提高污水集中处理率和中水利用率。

  4.以国土绿化为重点,大力推进”绿色山东”建设。努力推进以封山育林为重点的山区绿化,以农田林网为重点的平原绿化,以绿色通道为重点的沿路、沿河、沿海绿化美化。加强城市绿化,优化树种结构,实施拆除违章建筑造绿和拆墙透绿,重点搞好广场、公园、道路等公共场所绿化。结合对城市周边、高速公路、铁路两侧可视范围内的荒山绿化及3公里以内的平原农田林网建设,形成生态绿化带、旅游观光带和产业聚集带。积极探索生态公路建设。

  5.以水资源优化配置为重点,努力缓解水资源”瓶颈”制约。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抓好南水北调和胶东引黄供水等大型调水工程建设,搞好病险水库除险扩容、地下水库、平原水库等拦水蓄水工程建设和地下水富水区开发,努力增加可用水量。狠抓节约用水,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旱作农业以及节水型工业,逐步减少高耗水行业的比重,努力降低结构性耗水。建立水资源综合调度机制,统筹安排城市用水、农业用水、生态用水,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6.以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为重点,努力构建生态安全屏障。抓紧矿山生态的保护与恢复,重点治理采矿塌陷地和已毁山林。以莱州湾、胶州湾、黄河口海洋生态整治为重点,加大海洋生态环境治理力度。搞好渔业资源修复,加快海洋特别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增强海洋与渔业生态保护能力。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保护自然和人文环境。加强气候变化的应对和防灾工程建设,开展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监测评估。建立生态检测系统与预警机制,加强生态环境安全体系建设。

  重大意义 ■加快生态省建设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与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经过多年努力,山东的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就,但”污染增加、资源浪费”,生态环境”一边治理,一边破坏”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转,经济发展与环境容量、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因此,山东各级各部门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生态省建设的重大战略意义,不断推进生态省建设的发展。

  思想观念 ■转变发展理念、转变增长方式、转变运行机制

  要转变发展理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观念,把生态环境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要转变增长方式,抛弃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高的集约型发展路子,倡导节约资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要转变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动环境污染由事后管理向事前控制和预防转变,加快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生态省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组织领导 ■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建立健全生态省(市、县)建设领导机制;健全推进生态省建设的目标责任制度

  1.切实把加快生态省建设摆上重要日程。各级各部门要将生态省(市、县)建设统一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结合”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实施,进一步分解和落实任务,把生态环境建设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2.建立健全生态省(市、县)建设领导机制。各级都要建立由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有关职能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就生态省(市、县)建设的工作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实施等问题,及时研究,加强协调和指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各司其职,搞好配合,做到组织到位、责任到位、投入到位、措施到位,努力形成省市县分级负责、各部门整体联动、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生态省建设机制。

  3.健全推进生态省建设的目标责任制度。按照建立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的要求,实行科学决策,落实责任,严格考核和奖惩。制定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绿色GDP核算体系和生态省建设责任考核指标体系,并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造成严重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事故的,要严格责任追究,在对直接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的同时,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指导原则 ■坚持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坚持政策引导,法律规范;坚持政府推动,公众参与

  1.坚持着眼长远,立足当前。正确处理长远规划与近期目标的关系,按照《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所确定的阶段任务目标,分步实施,扎实推进。要把着力点放到做好当前工作上,争取早出效益,快出效益。

  2.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统筹城乡和区域生态协调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坚持陆地和海洋相结合,加强对全省和区域性生态建设的规划引导,以保持生态建设的统一性和整体性。同时,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在总体规划指导下,突出自身特点,塑造地域特色。

  3.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生态省建设涉及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必须全方位整体推进。同时,对于具有全局性影响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必须集中力量,重点突破。

  4.坚持政策引导,法律规范。实行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相结合,激励先进与鞭策后进相结合,强化政策对生态省建设的引导和促进作用。要注重运用法律手段,依法推进生态省建设。

  5.坚持政府推动,公众参与。既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综合协调职能,又要充分依靠社会和群众力量,综合运用政府推动、社会动员、宣传教育等手段,把生态省建设变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政策措施 ■加快体制和机制创新;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强化政策引导;推动科技创新;加强法制建设;加强宣传教育

  1.加快体制和机制创新,为生态省建设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积极探索生态环保建设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运作的新路子。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将竞争性行业逐步推向市场;对公益性产业和设施,实行政府调控下的特许经营制度,进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逐步建立起市场化运作的经营机制。对以政府投资为主的新建设施,实行”建管分离、管养分离”;需要由政府补贴的项目,要改革投资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为生态省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坚持”谁投资、谁受益”,引导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参与生态环境建设,努力形成政府引导、市场推进、多元投入、社会参与的投融资机制。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生态环境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加强对建设资金的监督管理。调整政府投资方向和投资形式,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引导作用,争取用较少的政府资金,调动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生态环境建设。整合生态环境建设资金,集中力量解决重点问题。

  3.强化政策引导,为生态省建设提供政策保障。各级政府要加强对重大战略资源的统一规划和管理,统筹各类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要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依法开展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把好市场准入关。建立环境收益制度和生态效益评价制度,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污染、谁付费”,进一步强化污染企业的责任,逐步提高工业废物排放、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等收费标准。加强排污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管理,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2005年上半年,城市污水处理费要按照每吨0.8元的征收标准全部落实到县,市级以上城市年底前要提高到1元以上。继续稳妥地提高非农水价,推行定额供水、分类计价、累进加价政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完善土地、水、矿产、森林资源等资源补偿费征收使用政策。制定鼓励或限制发展的产业名录,加速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产业退出市场,引导企业自觉治污,守法经营。

  4.推动科技创新,为生态省建设提供技术支撑。积极引进、消化和开发利用国内先进技术,建立”政产学研”一体化的科研体制,推动循环生产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增强生态环保技术创新能力。寻找新的替代资源,建立资源节约与能源替代技术体系。加强技术基础平台建设,抓好国家级、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示范区建设。

  5.加强法制建设,为生态省建设提供法律保证。要认真贯彻执行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制定立法规划,建立健全有关自然生态保护、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污染纠纷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各级环保和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提高执法水平。加强执法检查和执法监督,对生态环境造成重大损害和严重后果的,要依法严肃处理。

  6.加强宣传教育,为生态省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深入开展生态省建设宣传教育,引导党政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增强加快生态省建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建立公众参与机制,进一步提高全体公民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人口意识、资源意识和保护生态的法制意识,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引导社会和公众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和消费方式,倡导绿色消费和文明生活方式。

  工作举措 ■节约工程;综合整治;”两湖一河”计划;林业建设;大气治理;水资源保护与建设;土地开发治理和矿山生态恢复;农业建设;海洋保护

  1.资源节约工程。围绕结构调整,以提高资源开发和利用效率为核心,在冶金、电力等行业建设100项重大资源节约项目,带动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积极鼓励和扶持发展循环经济,抓好循环经济试点示范,着力创建一批循环型企业、园区、城市(区域),建设一批生态示范市、示范县、示范社区和环保模范城、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和卫生城市、卫生乡镇、卫生村。

  2.环境综合整治。争取用3年的时间,打一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集中整治城市出入口、商业集中区、车站、码头等窗口部位以及偏僻街巷、城乡结合部和农村脏、乱、差环境。统筹改善城乡面貌,建立城乡环境管理长效工作机制。突出抓好城区旧居住小区和村镇的规划改造,特别要加强中心镇和村庄的规划建设,引导鼓励有条件的村庄适度集中进行旧村改造。结合国家淮河治污战略的实施,加速城市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建设,争取3年建设污水处理厂50座,完成配套管网1200公里,新增日处理污水能力180万吨。

  3.”两湖一河”碧水行动计划。抓住国家加大治淮力度和实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机遇,集中突破南四湖、东平湖和小清河流域的水环境污染治理,确保到2007年稳定达到南水北调Ⅲ类水质的要求。配合南水北调和”两湖一河”碧水行动计划的实施,在南四湖和东平湖滨湖地区建设30万亩人工湿地,以促进两湖水体净化。

  4.林业生态建设。突出抓好高速公路和3000公里海岸线的绿化美化。争取1年完成沿已建成高速公路和铁路林带的补植,3年完成二级以上公路、主要河流和南水北调工程山东段及胶东调水沿线的造林绿化,3~5年完成海防林带的补植完善和改造提高。集中突破荒山绿化,争取每年绿化荒山80万亩,3年基本完成城市周边、高速公路和铁路两侧可视范围内的荒山绿化。加强以农田林网为重点的防护林体系建设,争取1~2年完善黄河故道和鲁西北地区的防风固沙林体系,3年形成全省高标准农田防护林体系。5.大气污染治理。重点抓好燃煤电厂脱硫,到2007年年底前都要建成脱硫设施和安装二氧化硫在线检测装置,其中重点电厂、热电厂的脱硫设施建设,必须于2005年年底前全部完成。非”两控区”各类电厂的脱硫设施建设,要于2010年前全部建成。突出抓好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到2007年,2/3以上的设区城市空气质量要达到环境功能区划标准。

  6.水资源保护与建设。集中抓好南水北调、西水东调和沂沭泗河东调南下等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争取到2007年,新增供水能力10~15亿立方米。全面启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结合实施农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加强农村水源地的规划、建设与保护。

  7.土地开发治理和矿山生态恢复。到2007年,开发整理复垦土地55万亩,治理采矿塌陷地15万亩,矿山生态治理率达到55%以上,城市规划区、铁路、国道、省道两侧以及旅游景点、滨海旅游带可视范围内的露天采矿点要全部关闭。以小流域治理为抓手,加大土地沙化、碱化治理和水土保持力度,争取3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00平方公里。

  8.农业生态建设。围绕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一批标准化农业、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示范区,新建一批规模养殖厂大中型沼气池、农户”一池三改”示范县和生态家园示范村,培植一批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典型。到2007年,测土平衡施肥面积达到50%,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35%,瓜果菜茶基本达到无害化水平,农作物秸秆利用率提高到70%,规模养殖场粪尿处理利用率达到50%以上。

  9.海洋生态保护。加快制定实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加强海洋生态治理、渔业资源修复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海水养殖污染治理力度,加强台风、风暴潮、赤潮等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预警预报,建立海洋生态安全应急机制,减轻海洋灾害损失。

爱我家园网$- *D+UJ49jcLNp"9(}

(责任编辑:admin)

ADarticle_bottom
------分隔线----------------------------
栏目列表
ad-center
推荐内容
二维码生成器

ad-bot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