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曾是中华皇家园林史上的杰作与骄傲,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历史耻辱的纪念遗址。几百年来,圆明园寄托着人们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情怀,它所影响和教育的不仅仅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还有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而水是圆明园的灵魂,历史上的圆明园亦是一个水景园,如果没有水,那么圆明园的生态系统是不可想像的。现如今,圆明园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圆明园之水引起了专家的忧虑,去冬今春,2000多亩的湖底被铺上了防渗膜,这将严重改变圆明园的生态系统,因此,我们现在该怎么办?圆明园的水又究竟该如何保护?这已成为目前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 爱我家园网%- DR$#T^sVxDMoIF^K ———编者 爱我家园网$- ]iL"U]p|^ X3r5DG 4月1日下午,北京友谊宾馆友谊宫2层1号会议室,“关注圆明园之水———圆明园生态与遗址保护研讨会”在一片期待中开始。令主办方没有料到的是,小小的会议室里挤满了专家学者、媒体记者及热心环保的NGO组织代表和市民,人数大大超出了预期。研讨会由自然之友总干事薛野和博客中国总裁王俊秀主持,特邀专家有自然之友会长、全国政协委员梁从诫、兰州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此次圆明园铺设防渗膜事件的披露者)张正春、首都师范大学生物系教授高武、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崔海亭等,另外,国家环保总局官员牟广丰、北京市水务局高工张彤及圆明园代表何方也在现场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并代表各自部门表了态。 爱我家园网¥- Az}L*Ck#!SJXQ^xP
事件回放 爱我家园网¥- UlneLX2SglTmTlP) 圆明园铺设防渗膜被曝光 3月22日,“世界水日”这天,走在圆明园里的兰州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张正春———这位专门从事生态学和中国古典园林研究的学者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几乎所有的湖面都被排干,大部分湖底被“开膛破肚”,防渗膜已基本铺完,上面盖了被晒干压碎的淤泥,像平整后的农田,有的民工正在用水泥认真地砌严石头缝———防渗工作可以说是横到边竖到沿,天衣无缝。在一部分已被平整过等待铺设防渗膜的湖底,张正春看见一些芦苇的残根和巴掌大的蚌壳,这让他想到“连根铲除”,几乎不用多想,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张正春就意识到:这是一次毁灭性的生态灾难和文物破坏。于是,希望让更多的公众知道事实以阻止圆明园被破坏的报道见诸于各大报张媒体。如果不是这位专家,如果没有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如果没有“路见不平一声吼”的侠义精神,圆明园的这项工程可能根本不会被公众所知。此前,无论是在媒体还是政府权威部门,公众都没有见到关于此事的只言片语。 爱我家园网¥- )Rxnoq)+OoeIuxrK 其实早在春节前,圆明园的湖底防渗工程就引起了北京地球纵观环境科普研究中心主任李皓博士的关注。据介绍,她在陪海外的朋友参观圆明园时就发现了正在热火朝天施工的湖底防渗工程。当时,圆明园湖底已经放干了水,工人们将由塑料防滑膜和白色土工防渗膜两层构成的防渗膜平铺在湖底,然后盖上泥土,放眼望去,过去坑洼不平的湖底如农田般平整,而另一部分工人则在用水泥对石头砌的驳岸勾缝。这使李皓博士和朋友们都十分惊讶,如果防渗工程完成后,圆明园的原有生态系统将彻底改变,这对圆明园来说无异于又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爱我家园网@- ~HXK^oNGg5pAsXOy 专家学者声音 爱我家园网%- }h$jBn[51w[0RhzC 圆明园即将面临一场生态灾难 爱我家园网¥- E5W)Bx6p+X3A00{* 圆明园究竟该不该铺设防渗膜,专家和公园管理处的意见显然针锋相对。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崔海亭教授则用专业的理论知识向公众说明圆明园此举的愚蠢。“圆明园一系列人工湖和河道的开挖都是在河流的沉积物中,1998年未明湖清淤时,夏正楷教授在湖心打了一个钻,基本可以代表圆明园这一带的地层情况。0~0.4米是淤泥,0.4~1米是粉砂质淤泥,1~1.25米是黑色淤泥,1.25~2.25米是含大量地下水的砂,2.5~7.9米也是含大量地下水的砾石层,7.9~10米是黄土状的粉砂。一般湖泊的水循环和水量平衡是一个动态过程,湖水的下渗和侧渗是双向的,当湖泊水位降低时,土层中的潜水会补给湖泊,当湖水丰盈时又可能补给地下水,两者达到动态平衡时湖水不再流失。而今人们在担心砂砾石层漏水时,却忽略了它们本身含水的事实。北大未名湖清淤没有做防渗工程,到现在为止并没有发生湖水漏光的事情。” 说到此事的影响,崔海亭强调:“北京市是首善之区,2008年提倡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一切违背科学的举措都会产生不良影响,这种不讲科学的做法如不予以纠正势必会有损首都的形象。” 圆明园管理处回应 防渗方案反复论证不会影响环境
回复一:防渗不属建设工程 回复二:严重缺水非改不可 据测算,圆明园开放区湖底年渗漏量近700万立方米。如果圆明园开放区要想保持常年1.5米的水深,用于购买环境用水的资金每年将达2000余万元,南水北调后用于购买环境用水的资金将更高。圆明园管理处组织相关单位和专家经过研究、论证,制定了《圆明园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以及圆明园节水灌溉工程、雨洪利用工程、东部湖底防渗工程、内湖补水工程等4个项目建议书及可行性研究报告。 2004年1月7日和1月17日,圆明园的环境整治工程得到了国家文物局和市文物局的正式批复,湖底防渗工程就是圆明园环境整治工程中的一项。 从2003年8月~2005年3月,市、区两级政府以及圆明园管理处已投入圆明园环境整治资金共计约8200万元(其中市文物局投入700万元)。截至目前,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已主体完工。2005年,圆明园环境整治工程计划投入1.2亿元。 回复四:防渗不会影响环境 防渗工程范围主要集中在重点景区的湖底,只做底层防渗,不做侧防渗,保持有部分侧渗量,以保护原有的驳岸遗址和沿岸植物的生存环境。在防渗工程的技术处理手段上,采取了复合土工膜防渗技术,可以栽植水生植物,以保持良好的水生生态环境。此外,对防渗后的湖面,将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水质处理,并对水生植物、动物以及微生物菌种加以培养和维护,从而达到圆明园水面自身的生态平衡。 国家环保总局表态 圆明园必须进行环评 并进行论证 对于圆明园铺设防渗膜的纷争,更有专家质疑圆明园防渗工程是否进行过环境影响评价,这也是圆明园防渗工程建设是否合法以及能否建设下去的关键。 国家环保总局官员牟广丰说:“在2003年9月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第25条和第31条都有明确规定,未经环境保护部门批准,擅自开工建设,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有权责令其停工限期补办环评。根据环评法的规定,国家环保总局认为这个项目没有履行环境影响评价法律职责,因此,这是一项违法工程。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发改委去年联合下发的164号文件也曾明确规定,在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范围内,兴建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工程,这个工程无论是用于资源保护、旅游还是其他方面,只要投资额度超过5000万元,就应该由国家环保总局依法对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根据这个规定,圆明园管理处应尽快委托有环评资质的单位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由国家环保总局组织专家进行评估,同时鉴于这个项目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社会的争议和影响比较大,按照《环境保护行政许可听证暂行办法》(即国家环保总局第22号令)的规定,在批准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之前,应由国家环保总局组织听证会,征询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牟广丰就国家环保总局对此次圆明园事件做了权威性解读。 寻求解决之道 圆明园定位是关键 大致说来,圆明园铺设防渗膜,一是为了以后少补水,二是为了省钱,归根结底还是没有更多的钱来补水。每年数百万的补水费让一个圆明园来承担,这的确困难,再加上这种铺设的负面效果短期内难以显现,作为眼下之计,实施防渗工程也就在“情理”之中。 应该说圆明园管理者的困境,源于对圆明园责、权、利的不明确。 细化而言,正如有关专家已经提出的,圆明园是国家的公园、首都的公园或只是企业的公园?圆明园是遗址公园、生态公园还是商业公园?圆明园是北京城的城市生态还是只为旅游用途的景观生态?圆明园的“生态旅游”是保育、涵养、学习生态的公益性旅游,还是榨取生态的商业旅游? 对于圆明园的重要价值,张正春等专家一致认为,圆明园首先是“遗址”,不能等同于普通公园。它是西方践踏东方文明的历史见证,是值得全人类检讨和反思的文化遗存,是进行爱国主义和历史教育的活教材。绝大部分中外游客来到圆明园,是为了凭吊和追念,是为了感受和领会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境界和思想内涵,圆明园寄托着人们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情怀;相比之下,圆明园的娱乐价值是次要的。专家们认为,圆明园应该下工夫做的是挖掘、展示它在文化、思想、艺术、生态等方面的独有价值和功能。如果像对待普通公园那样改造圆明园,追求划船游览和人工景观,则会降低圆明园的品位,无异于舍本逐末。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遭受帝国主义破坏的遗址,圆明园承载的是一段不能抹杀的历史,所以,它应该是属于国家的。同时因为它在北京市,北京市也应该有一些扶持措施。但是,无论怎么说,圆明园不应该是公园自己的,它的保养所需(用水和资金)应该由国家和北京市按适当比例承担,公园管理者只是代行国家和北京市的管理之责;公园内大的工程也要由国家和北京市经过一定的程序调研、讨论后民主决策,不能由公园管理者自己决定;公园不宜把旅游收入作为第一目标,因为游客们去圆明园,最想看的是历史的遗址,而不是去划船、去游览。 另外,各界普遍认为,在圆明园之外是整个海淀生态环境的整体规划,再往大了说是国家首都的生态安全问题。圆明园的生态学价值不单属于圆明园本身,它对于海淀区、对于北京市本身都有生态价值。海淀区地下水问题是一个生态安全阀,如果海淀的水出现了问题,整个北京市的生态安全就要受到威胁。张正春教授说:“我建议尽快召开一个专家论证会,给圆明园一个生态定位、文化定位包括对旅游产品的定位。最终把生态奥运、绿色奥运落到实处。” 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胡星斗从经济学角度为圆明园支招,他认为,环境存在着公共的性质,因为有可能对公共物品存在着滥用、不珍惜的状况,所以对环境这样公共物品的决策应该更多地听取民间的意见。在经济学上,对这些公共物品一方面产权要明晰,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NGO组织的作用。对于环境这样的公共物品只依靠政府部门有时候存在着浪费公共资源、官僚主义的问题。第二,生态环境是一个有生命的体系,一个微小的变化都可能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人、动植物、山水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构成一个共同体。中国目前处在现代化初期,存在着急功近利、缺少审美情趣、缺少生态意识的问题。所以,现在应当回归自然,很好地保护生态,尊重民间声音,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公开决策,对于一些关系到广大民众生活生存的大事应该举行公开听证。 眼下,社会各界较为一致的意见是:北京有不少公园、遗址和博物馆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而保护好这些难以复制的“宝贝”,就要建立起科学的民主的管理机制,这是我们超越经济利益的时代要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