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每日电讯6版
7月7日上午,环保总局正式对外公布圆明园防渗工程最终的环评结果,要求圆明园防渗工程进行全面整改。至此,社会广泛关注的圆明园环评事件终于尘埃落定。 回顾整个事件,有两个“第一次”不容忽视:环保领域第一次举办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听证会,各种意见都得以表达;第一次把执法的全过程公开,从叫停到听证、环评、评审,直至决策的全过程,环保总局都主动向社会完全公开,包括点名批评不敢承担责任的环评机构,以及后来的环评报告和环保总局的审查结果,都对社会坦诚相告。 这种公开、透明的意义有多大?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的话可以作一个注释,“我们实际上就是想做一个探索。政府自己来设立一个公开的平台,让各种意见在这里集中和交流。通过一种透明而公开的形式,把有关政府决策所有的环节都向社会公开,决定的内容及时向社会公布,使政府的执政行为能随时接受公众与舆论的监督。这符合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执政方式,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议事公开”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一方面,作为公共服务者的政府部门,其职责是为公众提供公共产品,且提供的过程应公开、透明,应充分尊重公民的意愿。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不仅是每个公民的权利,更应视作一种责任。政府应保障公民实施这一权利。但长期以来,不少政府部门有意无意忽视了公民的这项权利。 基于此,圆明园环评事件就具有了不同于一般的标本意义。 爱我家园网@- l9pYu"P}DFd2:J0D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