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记者赴湖北省神农架林区采访前不久,7月13日,林区副区长卢卫民一行到北京参加了世界银行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项目的启动仪式。谈到这次活动时,卢卫民脸上浮现出兴奋之情:“这标志着神农架林区绿色GDP试点地位的正式确立。”由此,神农架同安徽省、江苏省扬州市一道,成为我国第一批绿色GDP的“吃螃蟹”者。
从只注重物质财富增长的传统GDP,转向以资源和环境永续利用为先导的绿色GDP,这是神农架在构建生态经济体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进程中的逻辑必然。 神农架,一个曾经以伐木为生、被国外媒体断言“5年内将从地球上消失”的地区,如今依靠发展生态经济变得生机盎然、绿意浓浓。生态经济,让神农架得以重生。 “二次大开发”生态经济唱主角 2000年3月,神农架天然林全面停伐,“天保工程”及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全面实施。作为一个长期以伐木为主业、“木头财政”占80%的地区,放下刀斧后的神农架不可避免地经历了工业经济滑坡、下岗职工剧增、农民增收受限、财政收入锐减、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等种种阵痛。 神农架的经济、社会发展走到了十字路口。怎么办?是束手无策、坐以待毙,还是另辟蹊径、谋求突破? 林区党委、政府毅然选择了后者。在“保护第一、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方针的指导下,他们及时转变思路,做出了实施战略性结构调整、构建生态经济体系的重大决策,决心“举生态旗,打野人牌,走开放路,唱旅游戏,发绿色财”,谋求神农架的“二次大开发”。 做生态旅游发“绿色财” 8月,正值神农架的旅游旺季,记者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塞满了各个景区。他们对神农架神奇秀美的风光、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无不感到惊叹。 以生态旅游为主导的绿色产业在神农架生态经济体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来自政府部门的统计数字表明,2004年,全区共接待海内外游客72.84万人次,旅游经济总收入1.5亿多元,占全区GDP的33%。今年全年接待游客数量预计可达8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8亿元。神农架已经成为湖北省“一江两山”旅游发展重点和新三峡旅游黄金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由于生态环境优良,神农架发展生态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有机茶、板栗、蜂蜜、中药材、无公害蔬菜等绿色产品在市场上十分畅销。未来几年,神农架将建成较大规模的绿色产品加工企业8~10家,绿色产品产值将达1.5亿元。 目前,神农架生态经济体系运转良好。2004年,全区GDP达4.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7%,增幅居湖北省前列。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以生态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得到巩固和发挥。 “天保工程”推动保护与发展和谐 26岁的邓光春是神农架松柏镇唐坊村人。由于“天保工程”及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去年,她一家3口从海拔1800多米的山区移民到了平地。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建起了一栋两层楼房。她丈夫在外打工,每月能挣七八百元。村里准备分给她一些田地作为被保护林地的补偿,她笑着说:“移民好,现在交通方便了,孩子上学也方便了。” 神农架山大人稀,自然条件恶劣,部分农户生活十分困难。近年来,随着“天保工程”及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神农架通过生态移民和扶贫搬迁,保证移民和搬迁户有房住、有地种、有资源开发、水电路三通,为5600多人解决了脱贫问题,占全区农业人口的10%。“天保工程”成了富民工程、扶贫工程。 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要目的的“天保工程”的实施,为神农架发展生态经济创造了有利条件。2004年,在没有一分“木头财政”收入的情况下,全区财政总收入6382万元,比1999年增长173.6%,林区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使神农架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得到了缓解。 “天保工程”的实施,还发挥出了显著的生态效益。森林面积增加,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面积降低63%,河流泥沙出量下降70%。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种类增多,种群数量不断扩大。 从资源消耗型向生态保护型转变,从资源导向型向生态优势资源与市场导向型转变,从片面追求只注重物质财富增长的传统GDP,向以资源和环境永续利用为先导的绿色GDP转变,神农架在解决保护与发展这一长期困扰我国生态良好地区的矛盾问题上做出了有益尝试。 爱我家园网%- (gYUdLCcv"KyBCvo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