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机构内,在节能方面还存在许多“盲点”。隐性浪费如果不切实改变,一张纸、一滴油的节约多少会显得苍白无力。
高投入、低效率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注定经济的发展成本居高不下。在能源极度短缺、需求不断膨胀的今天,如何走出高能耗困境,不仅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还事关国家安全。 在日前“全国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明确表示,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而节约型政府,与节约型城市、节约型企业、节约型社区并列,也成为我国创建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抓手。由于政府的特殊地位,它的节约与否自然成为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成败的关键。 “一度电”的示范效应 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政府机构应率先垂范,节约一度电、一杯水、一张纸和一滴油。这些细节,对控制和降低资源消费增长有着重要作用。 专家为节约“一度电”,算过这样一笔账。8瓦的节能灯亮度等同于40瓦的白炽灯,点亮它600小时所需电费仅为2.93元,比40瓦的白炽灯便宜11.71元。按节能灯使用寿命8000小时计,1只节能灯“一生”可节约电费156元。 与居民、企业不同,政府部门一般不创造财富,对于商品价格也不敏感,因此,政府机构的节约需要依靠道德自律。从这一角度来看,政府的自觉节约,既是政府自身良好形象的体现,更在于对全社会起到一种示范,于推动节约型社会的纵深展开有重要作用。 在上海,政府部门带头节约的示范效应已经显现。随手关灯关机、推广使用节能灯等做法,不仅在本市各级党政机关中蔚然成风,还被许多人带回了家里。一位市环保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原来在家吃饭,厨房、客厅、饭厅的灯常常是一起亮着,而现在只开一盏灯。 据悉,北京市已着手制订市级政府机关节能、节水目标及措施,要求公务人员从小事做起,力争全年节能8%以上。上海相关部门也正联合市节能服务中心,对人民大厦以及17个区县人民政府的办公大楼进行用能设备诊断,包括水、电、煤气、风机、锅炉等。上海市各级党政机关带头,力争节约电能和煤气一成左右。 挑剔眼光找“盲点” 专家指出,政府部门身体力行,倡导节约,固然令人欣喜,但不可回避的现实是,政府部门在节能现状和节约意识上还存在“盲点”。政府可支配收入越多,浪费现象就越严重。 政府部门节能潜力相当大。据权威部门测算,我国政府机构(包括教育等公共部门)的能源消费约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5%,节能潜力为15~20%,能源费用超过800亿元,单位建筑面积能耗超过世界头号耗能大国——美国政府机关1999年平均水平的33%。 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陈宪教授指出,在现行制度下,政府部门的隐性浪费现象更值得关注。有些地方政府的办公大楼、培训中心越建越豪华,内外装修片面追求功能,忽视了节能。这样的建筑,即使是每天维持正常运行,也要消耗大量的水电煤等资源。诸如此类的隐性浪费如果不切实改变,一张纸、一滴油的节约会显得苍白无力。 更高层次的节约 其实,上述已经做到的或者正待克服的“盲点”,都只是打造节约型政府最基本的一个方面。陈宪认为,更高层次的节约在于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政府效率的提高。从某种程度来看,建设节约型政府正是政府转变职能的重要契机。 事实上,不少政府部门的职能是重复的,或者是越位的,承担了许多本该由社会来承担的“无谓的职能”,做了很多不必涉及的“无谓的事情”。这些无谓,就是一种浪费。现在政府部门机构臃肿,每个部门在提供公共服务之外,还有许多配套机构,如车队、食堂、后勤保障等自我服务机构,这就决定了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的同时,服务的总体成本偏高。转变政府职能,建设节约型政府,就是需要政府在公共服务最大化的同时,实现自我服务最小化。 更高层次的节约,仅靠政府工作人员的自觉性远远不够。与高耗能、高耗材企业相比,政府机构离市场更远,对价格的敏感性更差,节约意识更淡薄。我国一直没有统一的政府机构能源消耗标准,没有建立有效的能源体制报告制度,没有节能考核奖惩制度,节能工作基础薄弱。同时,也没有相应的机构、专门的人员负责此项工作,也没有相应的规划和政策,成为节能监督工作的盲区。 要从制度上消灭政府机构的节能盲区,首先必须尽快建立一整套严格、细致的“绿色采购”制度,通过完善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等方式,在公共建筑、交通、高耗能产品等重点领域设置强制标准,增强执法力度。其次,要把定额管理等技术手段应用于政府行为中,建立政府机构能耗统计体系,并把政府机构节能责任纳入各工作岗位职责和日常管理的考核之中。 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些现象,国家还可以考虑通过减税等政策,减少政府手中的钱,从而为政府部门注入自觉节约的动力。减税等配套政策,不仅可以让政府部门自觉节约,还能够鼓励企业创造更多财富,让市民享受到相对物美价廉的商品,达到富民的目的,减少整个社会财富的无谓损失。这对于建设节约型政府来说,将更有效、更持久、更有力。 爱我家园网@- M4f3xiO8NxT8OVQB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