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临北京的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浑善达克沙地南缘,8万亩沙地如今变成树成林、草遍地的绿色屏障。茂密的草原、潺潺的流水,多伦县的百姓们每天都能感受到“治还”工程给他们带来的实惠——“我们这里雨水丰了、收入也多了”。 爱我家园网¥- XT{X63xOJhD@U$bx 为治沙尘源头,三方联合,启动“治还”工程 多伦,蒙古语指7个水泡子,是一座文化古城。以前这里森林茂密、水草丰美,是蒙古人的黄金牧场。后来由于过度开垦和掠夺式的生产经营,造成植被退化,沙漠化程度日趋严重,在多伦县境内形成了大面积的沙带。多伦县平均海拔在1500米以上,高一?北京千余米,离北京的直线距离为180公里,所以就有了“悬在北京城上的沙盆”之说。2001年,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决定以浑善达克沙地距北京最近的多伦县为帮扶重点,并以北京新闻广播电台的名义联合北京绿化基金会、内蒙古多伦县人民政府共同开展“治多伦一亩沙地,还北京一片蓝天——捐35元、献一颗爱心”大型环保公益活动。 然而,多伦县委开始对此活动并不表示乐观。自2000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视察多伦沙地以来,已先后有多家单位来到这里治沙,他们敲锣打鼓地来,匆匆忙忙地往沙地里撒点草种,从此就不闻不问,沙地依然没有改变。这次活动能不能坚持到底,效果如何,当地人心里没有底。 设立专门账户,第三方监督,及时公布善款流向 对于当地人的顾虑,活动主办方表示理解。不可否认,现在有些单位会在公益活动的大旗下做秀或者圈钱。同时,有些人在捐赠的时候,也会有此担忧:“我们的钱会不会打了水漂?” “为了使用好这笔环保善款,我们没少费心思。”一直负责这个活动的赵瑞华告诉记者。为保证工程质量,做到专款专用,把每一分钱都用在治沙上,北京新闻广播电台与北京绿化基金会、多伦县人民政府分别签署了基金管理和工程实施合同,明确规定款项由北京绿化基金会全权监管拨付,并负责治理工程的验收;要求多伦县政府建立工程项目的领导小组和财政专户,具体负责项目的实施;北京广播电台各级领导及记者多次赴多伦实地考察,在节目中及时向听众通报工程进展情况,每年年末向听众公开当年的捐款使用情况,组织听众代表参加实地考察,接受社会监督。 专家调研确定位置,治理工程不贪大,力保质量 “治还”工程启动伊始,北京绿色基金会的专家便对多伦的地质、气候条件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分析。第一年选择了4万亩沙地飞播了沙打旺、杨柴、沙蒿等根系深、适合当地情况的防沙草种。草种下去以后,要经过多伦当地的检查小组、自治区的专家检查组、北京绿化基金会的专家组三层检查验收,验收时间定在秋季,以确保草在夏季暴晒后的存活率。如果验收不合格,将不予拨付下一阶段的工程款。 验收相当严格。“当时去验收的有十几个人,每个人负责几片。首先,要统计出自己负责的那几片沙地上草木的数量,然后计算成活率,最后,再加总平均,算出总体的成活率。”北京新闻广播电台公关部的王金成说,他清楚地记得当时他验收的那片沙地上草木的成活率是78%。第二年,“治还”工作组在已成活的草场上加入了草柳沙障,又在另外4万亩沙地上进行了飞播种草。 为避免发生“只见树木不见林”的情况,在2003~2004年,“治还”工作组没有贪图扩大绿化面积,而是在前两年飞播种草8万亩、取得规模效益的基础上,投资186万元(其中50万元待验收合格后拨付),以完善提高防沙治沙质量、创建精品工程为目标,在“治还”工程区内种植了1万亩生态林。 领导换了多届,活动坚持了6年,共治理沙地8万亩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这个活动一坚持就是6年,即使在非典期间,也没有间断。活动开展以来,首都各界(包括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捐款总额突破600万元,被“治还”工程确定下来的1号沙带内,原本光秃秃的8万亩沙地,现在一眼望去已满是绿色。去年,当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大部分地区遭遇干旱、蝗虫灾害时,多伦县却迎来了又一个丰收年。 也许,相对于沙化面积达210万亩的多伦县来说,已治理的8万亩沙化面积只是杯水车薪;对于国家5年来累计投入沙源治理资金9614万元来说,600万元的捐款也只是九牛一毛,“然而活动的意义在于经过6年的坚持,公众的环境意识提高了,人们治沙的信心提高了。”北京新闻广播电台台长李捷如此总结。 据了解,在这6年中,电台和当地政府的领导决策层都已经换了多届。然而,为了那片公益林,为了环保事业,他们克服各种困难,坚持了下来。“今年的‘治还’工程已经启动,以后,我们还将继续坚持下去。”李捷最后表示。 爱我家园网@- EtYaiZ0"C|HqVC+6
(责任编辑:admin) |